科创中国●保定云
首页
需求大厅
成果大厅
科技服务团
专家人才
品牌活动
技术转移
科技普及
科创视野
关于我们
数据中心

经济强省 美丽河北·一线观察丨威县:十万亩梨果战沙荒 百姓“梨”想圆梦

分类:创新政策 次浏览 23-11-08

昔日沙荒滩涂 10年变身绿色海洋

赶上秋月梨进入采摘期,威县沃隆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宋德兴一直在威县横河村的地里忙活着。“这边是我朋友的梨园,他们忙活不过来,我过来帮帮忙,今年挂果情况不错,又是丰收的一季。”

宋德兴说,原来他和父亲一直是种植棉花,“威县一直是棉花种植大县,但效益不高,一亩地一年下来也就挣千八百块钱。”

其实,了解威县的人都知道,宋德兴所说的几乎是当时绝大多数百姓的生活缩影。威县地处古黄河、古漳河长期泛滥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区,土地沙化严重,以往种植的花生、红薯等作物产量较低。而这一切,从2013年开始发生了改变。威县县委、县政府把沙化土地开发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性举措,确定实施10万亩梨产业带建设。

如今,短短近10年过去,威县梨产业园区种植规模已经达到10万余亩,标准化梨园达到了230个。昔日沙荒滩涂,如今已变得梨果飘香。

因地制宜 因人施策 走适度规模化的路子

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很多地方都在尝试的。但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化?多大才算规模化?


在威县横河村的种植家庭农场内,20多位农民正忙碌着将刚采摘下来的秋月梨装箱。“这两天陆续还要再找一些村民来干活。”威县沃隆种植家庭农场主宋德兴说,这些“工人”都是村里的村民,有妇女、老人等,只要是来干活,按照工种,每小时60-80元支付人工工资。

宋德兴介绍说,他一共种了280亩地,如今流转土地的年租金,已经涨到了每亩800斤小麦。

“一开始都不愿意种梨,慢慢的有村民看到我们种梨挣了钱,也都跟着一起种了起来。”宋德兴说,在沃隆种植家庭农场的带动下,周边村庄已有200多户都种上了梨树。到什么点打什么药、施什么肥、选择什么样的果袋,宋德兴全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现如今,威县西部西沙河流域已经建成了一个面积10万亩的梨果产业带,2022年梨果产量达到14万吨。

威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综合办主任王立飞说:“规模化生产不是一味求大、求全,更应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威县种植家庭农场模式有一定规模,农户统一经营的自主性更强,标准化生产更容易执行。特别是像宋德兴一样的种植大户,有了更多用武之地,用自己的技术带动了更多人,实现了共同增收。”

统一步调 统筹协调 建立“六位一体”运行模式

在威县各产业园区、家庭农场,梨园更像是工厂在运行,种树的农民更像是一名名工人,每天上下班时间、工作内容都是提前布局、规划好的。

高起点规划、园区化推进,成了威县梨产业推进的鲜明特征。王立飞说:“威县很早就成立了副县级的梨产业园区管委会,如今为了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将其并入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

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在全县范围内调配资源投入、布局产业分布。探索实行“六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园区一体管理、项目一体招商、土地一体流转、资源一体整合、智力一体引进、产业一体发展。

王立飞表示,目前,威县先后引进河北龙集等龙头企业40余家,组建农民合作社120个、家庭农场30余家,建成标准化梨园230多个,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域秋月梨、新梨7号标准化生产基地。

从威县梨到“威梨”,威县总结出了梨园建设“8大程序、30道工序”,以及威县绿色A级梨标准化生产体系。2023年6月4日,威梨生产技术规程体系通过了邢台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的联合技术论证,正式升级为邢台市地方标准。

在组织保障的前提下,威县以科技为先,坚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目前,威县创新建立产业首席专家负责制,与河北农大建立战略联盟,建成河北省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县实验站。同时,完善县、乡、村三级林果技术推广体系,各有关乡镇配备一名梨产业专职干部,每个标准梨园分别培养1-3名技术人员,形成全方位技术服务网络。

威县县委书记崔耀鹏表示,要做大梨产业信心再坚定,做好梨产业标准再提升,做强梨产业认识再提高。牢固树立品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口碑决定品牌、品牌决定成败意识,持续弘扬威梨精神,为梨产业发展提供组织领导和政策服务保障,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农业园区,打造全国知名梨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