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保定市规划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这是自1986年保定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制定的第三部保护规划。
这部规划由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再次担任顾问进行指导,吴唯佳教授主持编制,旨在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对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扩大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加快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建设,塑造并彰显“千年燕赵典范、百年直隶首府”的保定名城特质。
规划自2017年启动编制以来,历时近4年时间,征求了多方面意见,经过10多次修改,是一部比较成熟的规划。该规划坚持促进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原则,对接京津冀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明确保定与北京、雄安、天津等地区的历史文化关联性,突显保定在区域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该规划最引人注目的是强调保护保定“群山西峙,众水东潆”的山水形胜格局,构建山、水、城相交融的“山—水—聚落”脉络,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一规划理念正是吴良镛先生积极提倡的“山水城市”模式。
以这个规划为新起点,新时代的文化保定开启了新征程。
“山—水—城”模式
作为保定第三部名城保护规划的主持编制者,吴唯佳教授在编制规划时,进一步突出了吴良镛先生提倡的“山—水—城”模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把保定文化上的事情做好,保定需要好好动脑筋。我认为,历史文化不能虚化,要让它看得见、摸得着,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的传递。保定从太行山到白洋淀再到海,通过做“山—水—城”,把九条河和白洋淀连起来,包括有些桥、唐河、瀑河等一些历史文化遗迹整理出来,都能看得见。这样与北京做的永定河历史文化保护带,都可以呼应。要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申报工作,通过申报才能把这些历史遗迹更好地保存下来。包括对好多地名的立法保护,否则时间长了,地名都没了。
吴良镛先生对于“山—水—城”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4月,吴先生到厦门调研时提出,厦门是一个“环海城市”,要分片发展,形成“碧翠镶金”的布局形态。1987年1月,在桂林市详细规划评审会上,吴先生总结出桂林极富特色的“山—水—城”模式,即汇山、水、城为一体,城市美与自然美相结合,融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为大宗,面对城市化的严峻挑战,建议从区域范围进行“山、水、城”的宏观引导和控制。1991年1月,吴先生领导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完成《三亚市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研究报告》,归纳三亚市的城市模式为“山—海—河—城”四位一体,建议在城市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山、海、河作为城市总体构图的艺术骨架,体现出山雅、水雅、城雅的“三雅”特色。
作为“山水城市”规划构想,吴良镛先生积极倡导并践行,但最早提出这一城市规划模式的却是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钱学森先生作为我国航空航天科学家兴趣广泛,研究领域很多,他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长期关注,多次就“山水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与吴良镛先生探讨交流。
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先生看到《人民日报》关于吴良镛先生对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成功改建为“楼式四合院”的报道,非常激动,再次致信吴良镛。他赞扬吴先生:“心中很激动!这是您领导的中国建筑大创举!我向您致敬!”并向吴良镛先生建议:“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这是“山水城市”概念首次见诸文字,它融合了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园林艺术等深邃的文化内涵,从而有着诗情画意、园林美和建筑意。
1992年10月,钱学森先生致信我国著名建筑科学家顾孟潮,谈到他与吴良镛先生对“山水城市”模式的看法:“我很赞成吴良镛教授提出的建议:‘我国规划师、建筑师要学习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要研究科学的方法论。’也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总览历史文化。这样才能独立思考,不赶时髦。对中国城市,我曾向吴教授建议: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设成为一座超大型园林。我称之为‘山水城市’。人造的山水!当时吴教授表示感兴趣的。”
1993年2月27日,根据钱学森先生的建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规划学会、中国建设文协环境艺术委员会联合召开高层次专家“山水城市讨论会——展望21世纪的中国城市”。建设部以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社会人文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和领导同志齐聚北京,共同探讨21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这次会上,吴良镛先生深入阐述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并指明21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山水城市”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城市常将山水作为构成城市的要素,因势利导,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构图。如能将城市依山水而构图,把连接的大城市化成若干组团,形成保持有机尺度的“山—水—城”群体,则城市将重视山水景观的活力。“山水城市”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以山水为代表)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山—水—城”三者相互作用,“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城市有了山水而增添了活力,丰富了城市环境美。中国城市要发展,建设要前进,由城市山水建筑所构成的城市景观,它的文化内涵应当继承,但绝不是抄袭照搬古代的乃至外国式样,而是建立在现代生活基础上的创造。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城市化正在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走向何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正确理解“山水城市”的概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认识各有不同。城市生态专家认为,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城市园林专家认为,山水城市是园林化的升华,园林化是山水城市的基础;建筑专家认为,山水城市的灵魂是“中国特色”,既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塑造完美的人文环境,做到两者并重;规划专家则认为,山水城市的核心是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而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模式是当时的最强音。其核心精神主要是,“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视现代科技,运用环境美学;为了市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
“山水保定”
山水之于保定,是自然造化、浑然天成,有历史兴起,有文化基因。保定西依太行山,东傍白洋淀,因山而雄壮,因水而秀美,是天然的“山水城市”。登高远眺,西望太行,名山如聚,群峰耸峙,绵延百里而不绝。大茂山的隽永,狼牙山的险峻,白石山的雄齐,青虚山的空蒙……历史与文化的交融,让这些山有了故事、有了灵性、有了向上增长的力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保定本身就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俯瞰保定大地,河流纵横,九曲逶迤,像一把打开的芭蕉扇,自西向东,汇入“九河下梢”白洋淀,之后再向东行,流经海河,流入茫茫东海。拒马河、白沟河、漕河、瀑河、唐河、一亩泉河、府河等数条河流,犹如城市的一条条血脉,既浇灌出保定生生不息的城市魂魄,又连接起京津冀三地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燕赵风骨因有这些名山大河的历史文化而显得悲壮、雄浑;“山水保定”因这一方山山水水而生生不息、实至名归。
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几千年来山水意识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追求城市、乡村与天地、山水之间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中国人历来向往的理想人居环境。青山绿水,茅屋野舍,长桥流水,亭台楼榭,飞鸟流云……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人居环境,早在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赵孟的《鹊华秋色图》中就有非常丰富的体现。
吴良镛先生在指导制定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主张构建山、水、城相交融的“山水城市”模式,抓住了保定的地理特点和山水格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使“山、水、城”能够有机地融为一体、相互作用、协调发展。这与吴先生“人居环境,贵在融通”的理念一脉相承。
“山水保定”这张城市名片第一次向世人展现是在2010年3月。当时,江泽民同志视察保定,考虑到保定的重要地位、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为保定题词:“京畿重地、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之后,保定市委、市政府对外介绍市情、展示形象,就突出这四个主要方面。
2020年8月7日,中共保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了保定发展面临的形势,聚焦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品质生活之城,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五个保定”即创新保定、智造保定、山水保定、人才保定、文化保定的路径与举措。尤其是把建设“山水保定”放在突出位置,抓住了保定发展的优势,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长久期待,也是建设品质生活之城的务实之举。全会强调,打造新时代的山水保定,要坚持把山水作为保定之脉,倍加珍惜保定的青山绿水,重新发现太行山之美,聚合野三坡、白石山、天生桥、易水湖、古北岳等自然资源,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再现“群山西峙、众水东瀛”之美景,当好北京和雄安新区生态屏障,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休闲度假“后花园”,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2020年11月21日,中共保定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站在推动生态建设一体化、推进区域环境治理的高度,强调要全面建设山水保定,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范例,“山水保定”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得到彰显。
2021年1月21日,为使即将出台的第三部《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尽善尽美、更加成熟,保定市委、市政府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内著名城市规划专家为名城保护规划把关会审。会议强调,要把握城市发展新趋势、人民群众新期盼,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总纲,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好古城保护利用工作,建设有思念、有味道、有故事的品质生活之城。
在会上,各位专家积极发言,为规划建设名城保定建言献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吴唯佳提出,要着力凸显保定在京津冀区域的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审视古城保护利用的不足,抓住历史的根与魂,进一步在深化古城保护,建设高品质的、百姓喜欢的、京津冀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古城基础设施,加强组织机制建设,积极组建专家团队和人才队伍开拓文化服务市场等五个方面予以突破。
浙江大学旅游系教授、旅游研究所所长周永广提出,要树立跨部门全域旅游思维、实现文旅交通融合突破、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探索谋划乡村旅游制度创新、以存量思维提升现有景区效益等五大对策。上海艾斯贝斯建筑规划设计公司董事长、景区建设专家艾轶峰从理念、策略、实施、开发等四个方面对保定古城建设进行了分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边春兰,中建设计集团总风景园林师、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宜夏,苏州吴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史建华等专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梳理“一心(保定历史城区)、二水(府河—一亩泉河人居工程遗址、瀑河—燕南长城人居工程遗址)、三城(满城古城、徐水安肃古城、遂城遗址)、五村(三座已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冉庄村、国公营村、戎官营村,两座本次规划推荐的传统村落——一亩泉村、大汲店村)”的“山—水—聚落”脉络;确立“一廊(京保石文化走廊)、四带(长城文化带、瀑河—府河文化带、易涞文化带、太行山前文化带)、七区(易水河上游文化、唐尧文化、京南涿州文化、曲阳文化、涞源—长城文化、市区文化、晋察冀红色文化等遗产部落)、多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涿州、12座已认定的传统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的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框架……
保定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总纲,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打出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组合拳”,建设“山水城市”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打造“山水保定”的步伐越来越坚定。
来源:保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