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讯(记者孟趁景)1月19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会上,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张东兵表示,2023年,保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回归疫前轨道的简单修复,而是稳中求进,从全局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在挖掘新动能中孕育新增长点,在推进城市和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2023年,保定经济“稳”的态势不断巩固,“进”的方向更加鲜明。
进在动能,创新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全市创新发展指数居全省前列,2022年R&D经费投入强度3.48%,超过全国(2.45%)、全省(2.00%)平均水平,居全省第1位。成功入选中国科协2023-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
创新投入持续加大。2023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5.6%,占投资比重7.5%,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08.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0.2%、信息服务增长89.8%。高新产品加快成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89.4%、40.5%。
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44家,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7%,高于全市规上工业6.2个百分点。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升级类产品热销,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中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限上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6.2%、19.0%、9.7%。新型业态持续活跃。在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模式带动下,限上商品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7.3亿元,同比增长26.4%。
进在协同,对接京津合作激活发展势能
紧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京雄保“七个一体化”深入推进。2023年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754项、总投资6997.6亿元。央媒涿州文化产业综合项目启动区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文化传媒产业“微中心”加速打造。集聚优质医疗资源,全市99家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119家三甲医疗卫生机构对接合作。
22个县(市、区)中,工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或与全市持平的分别有7个、15个和17个。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增长差距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1,比2022年缩小0.02。
进在畅通,轨道交通建设打造通衢之地
2023年,全市道路运输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投资分别增长45.5%、44.4%。雄忻高铁、保定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京雄保城际(R1线)保定东至雄安段、石雄城际铁路加快推进。荣乌新线、京雄高速全线通车。京津冀旅游环线保定西线列车通车,北京一涿州通勤列车运行,深度融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全年公路货物量、周转量分别增长9.8%、8.7%。
来源: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