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连日来的多场雷雨,让曲阳县农户王爱永彻底放下了心。
此前,王爱永种上玉米后,面临着连续多天的干旱少雨天气。持续高温会对玉米苗生长极为不利。
在王爱永发愁之际,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尹宝重针对农户实际情况,打出抗旱的“组合拳”,对农户进行抗旱技术指导,尽量将农业生产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原来,2023年曲阳县建立绿源博士农场,尹宝重作为保定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对接曲阳县大田作物种植管理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科技活水。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近年来,保定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把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积极推动农高区、博士农场、农业创新驿站等科技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和高素质农民。
截至目前,全市创建科研攻关型、成果转化型、企业孵化型“博士农场”108家,引进博士团队108个,参与博士农场创建高端人才413人。建设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家,涵盖蔬菜、果品、食用菌、食品加工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644项。选派306名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2253名社会化农业职业经理人,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了1名农业职业经理人,提供技术,发展产业。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1145名,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1.1万余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30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改革,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
市农业农村局改革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全面落实各级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出台一系列文件、方案、政策,强化服务职能,全面压实责任,狠抓制度创新,持续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改革走深走实,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头等大事。
保定坚持高位推动,坚决扛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23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012.06万亩,“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6.47万亩,总产1.91亿斤;特色经济作物261万亩,年产各类特色农产品691万吨,年产值308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8%。
2023年我市成功争创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计划2023-202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35.21万亩,到期实现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建成高标准农田。
产业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全市围绕做优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坚持集群、项目、园区一体推进,扎实有效推进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
“两区一廊三带、多基地、多集群”的总体布局业已形成,一批高标准智能温室、植物工厂、装配式高效日光温室纷纷落地,初步形成了粮食、中药材、林果、乳品、肉蛋、食用菌、蔬菜、杂粮等八大优势产业。
“菜篮子”“果盘子”在京津雄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成为环首都城市群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
目前,保定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60.2万亩,先后建成45个规模基地、32个示范场景,产量突破210万吨,新优品种率达到100%。全市共培育农产品加工集群20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7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65家。
以省级示范园为引领、市级示范园为骨干、县级园为基础,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2023年建成三级现代农业园区229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65家。
全市农业投资项目328个,总投资808.10亿元。
盛夏时节,走进定兴县西李家庄村蔬菜大棚,各种蔬菜长势喜人,果蔬飘香。
2023年,西李家庄村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土地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00余亩,1700余亩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其余用于发展蔬菜、红掌、兰花、育种等四个产业。合作社聘请4名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高标准农田,带动5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2023年,西李家庄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36万元,比上一年足足增长了98万元。
围绕中心工作,在坚守底线前提下,全市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不断打通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稳步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民宿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加快融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
目前,全市3742个村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全市农民合作社达1.3万家,家庭农场超过8000个,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2350家,托管服务面积3050万亩次。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406.5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50.1%,其中规模流转经营面积311.5万亩。
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以精心打造集“康、养、乐、农、游”于一体的“保定小院”项目为切口,不断探索打造“我在保定有个小院落”“保定有个小院在等你”等新场景。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已建成1231套保定小院,吸引大量康养旅居人士来保,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乡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
全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制定《关于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决定》,配套制定《乡村规划管理规范实施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等七个专项方案,《保定市分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标准》和《保定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形成了“1711”的政策体系,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2023年改造提升户厕45440座、公厕489座,新建厕所运营监管中心3个。梯次推进“1+3+N”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1个易县百里和美乡村示范区,3个市级、35个县级和美乡村示范区),创建省级和美乡村202个,示范引领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同时,全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五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实现全覆盖,“四议两公开”制度全面推行。
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活动,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方式,整治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问题,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农村基层群众组织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古村落等文化遗产,加大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建设。2023年,高阳县小王果庄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镇,满城区东方顺村、徐水区小寺各庄村、曲阳县柳树沟村、涞水县南高洛村、安国市门东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村。
来源|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