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药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IBV)的药物。它是由以下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配而成的:板蓝根、石韦、双花、黄芩、川贝母、杏仁、伸筋草、麻黄、白芷、生白矾、马兜铃、生石膏、知母、连翘、莱菔子(炒)、葶苈子(炒)、苏子(炒)、天花粉、旋覆花、大黄、栀子、生甘草。将上述药物晒干、去杂、粉碎、磨细、混合,拌匀即可。临床应用时采用沸水浸泡30-60分钟,使药物有效成份充分溶解析出。有利于病鸡的体内吸收,同时在药汁中加入少许糖类和VC,可提高药效。该药物临床治愈率较高,无不良反应,无药物残留和抗药性隐患,且制备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可在养鸡业中广泛应用。
我国的规模化养鸡多采用笼养舍饲方式,特别在育雏阶段,鸡群密度较大,鉴于雏鸡的生理特性,适宜的温度(第一周33-35℃,以后每周下调2-3℃)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主要条件,而室内的空气清新也不可忽缺。在育雏生产实践中,通风和保温往往发生矛盾,存在重保温轻通风的现象,这样极易诱发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IBV)的发生,雏鸡的死亡率可达25-40%,从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预防该病的药物主要是相应的疫苗,如市售的H120、H52等疫苗,正确免疫后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大大减少了该病的大面积发生和流行,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存在免疫程序不完善或免疫剂量不足、或免疫方法不当、或漏免甚至不免等诸多问题,致使该病每年呈局部性散发式发生,尤其在饲养量占主导地位的某些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此外,IBV病毒具有多个血清型,已确认的有10个,有可能达18个血清型,况且不同型毒株之间缺乏或仅有部分交互免疫力,这表明单用疫苗防疫该病这项现有公开技术是不能完全控制该病的发生的;一旦发生该病,现有技术中公开的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IBV)的药物除疫苗外还有西药和中药两大类。市售的西药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对症疗法,如使用病毒灵、病毒唑、环丙沙星、青、链霉素等,虽可缓解病情、减少死亡,但疗效太差,并具有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的潜在遗患;其他市售中兽药如支喉消炎散等虽无上述西药之弊端,但在配方构成和应用方法上存在某些缺陷,或因配方不严谨而影响疗效,或在应用方法上大多将中药散剂按说明直接拌料喂服,延缓了病鸡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防治效果也不尽人意。
市场需求:养鸡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防治药物的需求。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的关注增加,对高效、安全的防治药物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研发进展: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以便开发更有效的药物。目前已经有一些药物和疫苗正在研发中,例如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和中药制剂等。这些研究成果为防治药物的发展提供了希望。
综合防治策略:除了药物治疗,综合防治策略也至关重要。这包括良好的饲养管理、卫生措施、疫苗接种等。药物可以作为综合防治策略的一部分,与其他措施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
联系方式
鹿瑞麟
19932581850
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
请填写以下信息
联系人:
手机号:
单位名称:
备注: